為迎接建校70周年華誕,學校組織“攀·學術高峰”系列學術活動,旨在總結學術成就,活躍學術氛圍,彰顯學者風采,激發創新熱情,奏響學術強校最強音。
報告題目:基于HAM耦合遷移多孔圍護結構性能
報告時間:2022年7月8日10:00-12:00
報告地點:騰訊會議136830543
報 告 人:于水教授
個人簡介:于水,1983年生,遼甯省大連人,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13年畢業于同濟大學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專業。現任沈陽建築大學市政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秘書,高等學校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課程教材與教學資源專家委員會秘書。遼甯省興遼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遼甯省百千萬人才-百層次,遼甯省高等學校創新人才,遼甯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沈陽市中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沈陽市高層次人才-領軍人才,沈陽市優秀科技工作者,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國家訪問學者。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和面上項目、“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十三五”國家重點專項、中國博士後基金、住建部、遼甯省教育廳、遼甯省自然基金、遼甯省住建廳、遼甯省百千萬人才工程、遼甯省高等學校創新人才計劃、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等國家及省部級項目20餘項。作為主要參加者承擔完成國家級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30餘項。以第一作者在國内外重要期刊及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被SCI檢索8篇,EI檢索20餘篇),非第一作者論文30餘篇;主編專著3部,參編國家級行業标準3項,著作2部;授權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10餘項,授權軟件著作權3項,培養碩士研究生30餘人。榮獲遼甯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沈陽市科學技術獎勵二等獎2項,遼甯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其他獎勵2項。
研究方向:1. 多孔介質熱質傳遞理論與技術; 2. 建築室内環境空氣質量保障技術;3. 綠色可持續生态建築技術。
報告簡介:在2022年1月發布的中國建築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中指出2019年全國建築全過程能耗已達到22.33億噸标準煤,其中空調和采暖能耗占建築總能耗的55%,是建築能耗的主要來源,而圍護結構的耗熱量占整個建築能耗的30%。據統計牆體的耗熱量占圍護結構總能耗的75%以上,甚至達到95%,而在空調和供暖的設計中往往忽略了牆體由于熱濕傳遞對牆體能耗的影響,造成建築使用中能源的浪費或實際溫濕度與設計值偏差較大等問題。同時據統計所有的建築的圍護結構在服役過程中都會産生裂縫,圍護結構産生裂縫後其内部的熱濕傳遞和分布情況會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圍護結構安全性、熱工性能、氣密性和耐久性等。所以在進行建築能耗計算時加入由于牆體熱濕傳遞過程的影響,提高建築安全性和耐久性,對精準的進行建築能耗預測以及建築柔性用能以及需求側響應,早日達成“雙碳”目标有重要意義。
于水教授團隊曆經10餘年,針對建築牆體HAM(Heat、Air、Moisture)耦合傳遞過程及其服役過程中受損産生裂縫後的HAM耦合傳遞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實驗與理論相結合對建築材料的熱工性能、牆體熱濕和應力分布規律、牆體結露和發黴情況以及建築能耗等問題進行了分析。獲得建築牆體由于熱濕傳遞以及受損産生裂縫造成牆體熱工性能衰減,導緻建築能耗的增加與設計值不符、牆體内部溫濕度傳遞加劇導緻牆體結露和發黴、建築耐久性下降、氣密性下降以及微生物滋生造成室内空氣品質下降等諸多問題。